|
发表于 2020-8-12 11:16:51
|显示全部楼层
图片来源:摄图网
上周,华为的 " 天才少年 " 计划又刷屏了。
这项由任正非发起的用顶级挑战和顶级薪酬去吸引顶尖人才的项目,继去年公开 8 位入选者后,今年新的入选名单也逐一揭开面纱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已公开的 " 天才少年 " 中,有 4 名来自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,且其中 3 人拿到了 " 天才少年 " 最高档年薪 201 万元。目前,获此待遇的全球仅 4 人。
" 武汉人才 + 深圳企业 ",多么熟悉的配方。仅以华科大为例,据统计,目前在华为工作的该校毕业生数量在 5700 人左右,算上曾经就职于华为的校友,总人数已超过 10000 名。
曾有人说 " 武汉人才留不住,总是深圳得人心 "。近年来,武汉大力建强产业、设法留住人才,深圳也在兴建大学、努力弥补短板。
已经步入新发展阶段的两城,能否扭转 " 单向输出 " 的关系?
01
图片来源:摄图网
2017 年,武汉提出 " 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 ",争取 " 五年留下 100 万大学生 "。在 " 每年有 99% 的博士、96% 的硕士和 89% 的本科生流向市属以外单位 " 的现实面前,武汉期待改变。
去年底,武汉向外宣称,截至当年 10 月,大学生留汉人数已超过 100 万,提前完成目标。但从几所重点院校来看,情况似乎并不那么令人满意:
去年华中科技大学就业质量报告显示,毕业生流向前三名分别是广东、本省与上海,占比分别是 28.8%、27.02% 和 8.45%。
而在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提出的前一年(2016 年),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中流向广东和本省的比例分别为 30.00% 和 26.45%,尽管情况有所好转,但广东仍然是最受欢迎的就业目的地。
武汉大学的情况则刚好相反。一直以来,武汉大学留在本省的毕业生比例都要高过广东,但近年来呈现出换位的趋势。
2016 年,留在本省和前往广东的本科毕业生占比分别为 27.52% 和 23.48%,但到 2019 年,该数据分别为 26.08% 和 25.06%,毕业研究生在两地选择的差距也从 18.15 个百分点缩小至 9.51 个百分点,更多人选择走向广东。
换句话说,尽管武汉有了吸引大学生在本地工作生活的资本,但仍没能留住更多名校毕业生。
而深圳对人才的吸纳能力,从当地学校的就业表现中可知一二。
2019 年,深圳大学本科毕业生中 84.17% 留在本市就业,10.17% 在市外省内就业;同年,南方科技大学的本市就业占比为 73.21%,均远高于武汉两所高校毕业生当地就业的水平。
论及深圳对武汉人才的吸引力,房产交易数据提供了观察的另一个视角。
根据贝壳研究院统计,今年上半年在深圳完成的二手房非本地客源交易中,有超过 10% 都由来自湖北的新定居居民完成,仅次于占 22.6% 来自本省其他城市的客源,属于第二大客群。而在东莞、佛山、广州、珠海等城市,湖北客源也均居于前五大客群的位置。
武汉对深圳工作的向往有多热烈,深圳对武汉用工的需求就有多急迫。
在 3 月 18 日武汉 " 返工班列 " 开出的第二天,广东就立刻接过 " 接力棒 ",一天之内连开两趟。当时,仅未返回深圳的湖北籍务工人员就有 14 万人。劳务缺口一度让深圳在复工进度上落后于其他一、二线城市。
02
图片来源:摄图网
武汉与深圳就像两张严丝合缝的拼图——
武汉长于高校资源," 武汉大学生人数全球第一 " 的说法,一度广为流传。根据武汉教育局 7 月发布的信息,2019 年武汉共有普通高校 83 所,在校大学生约 115.6 万,其中在校研究生 14.9 万。
但问题是,武汉缺乏匹配当地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岗位。此前有统计显示,留汉毕业生的专业主要分布在工科类,大部分经济学毕业生没能留在武汉。
根据统计年鉴,2017 年,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 14433.3 亿,其中,重工业为 10007.8 亿,占比超过 2/3。
数年前,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曾向媒体分析,武汉是一个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城市,对于拔尖的高校毕业生而言,就业机会仅限于经开区和光谷,对就业率贡献更大的民营经济,在武汉体量并不够大。
与此相反,作为 " 高校洼地 " 的深圳,此前定下 2025 年的目标高校数量达到 20 所;但当地发达的民营经济和品类更为齐全的产业资源,让高校一落地就 " 如鱼得水 "。一个被广为流传的例子是,2016 年正式开班本科教学的哈尔滨工业大学(深圳),录取分数线已经超过哈工大本部。
你的长处恰是我的短处,这样的匹配度,无怪乎缔造了两座城市的 " 亲密关系 "。
但过度依赖不可持续。事实上,一种 " 取长补短 " 的做法正在推动二者关系进一步 " 升温 "。
早在 2000 年,华中科技大学就在深圳成立了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。根据学校官网 2018 年介绍,该校累计培养学生五千多名,此外,其开办的 MBA 学历教育还培养了上千名企业管理人才。
而在哈尔滨工业大学(深圳)率先探索异地招收本科生同年,武汉大学与深圳签署《合作举办武汉大学 · 深圳备忘录》,深圳进一步借力武汉高校突破瓶颈的计划不言而喻。但囿于国家政策收紧,今年 5 月该项目最终传出终止信息。
反过来,武汉人才的大量涌入,也让深圳企业看到了武汉的潜力。
2018 年,华为武汉研发基地投用。作为在中部地区最大的研发基地,其将重点聚焦光能力中心、智能终端研发中心等前沿科技。
而此前落户的腾讯科技武汉研发中心,同样定位为 " 腾讯在中部最大的研发中心和人才基地 ",重点瞄准移动互联网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。
在那之前,是武汉在深圳招商的频繁动作。2011 年,武汉曾三次吸引深圳企业家组团造访,意在以绿色通道等推动其落户。
2015 年,时任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曾提到,武汉要对标深圳,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问题,将创新落实到产业活动上,加速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。
03
图片来源:摄图网
如今,各方对两座城市都有新的期待。
于武汉,刚经历疫情难关,即将迎来来自中央的 " 一揽子政策 "," 新生 " 意味明显;于深圳,在特区 40 周年重要关头,多方猜测中央将给予其新的 " 大礼包 ",解决土地、资源等发展问题,以进行新一轮探索。
关系本就紧密的两市有望迎来更多合作机遇,而企业则成为那根率先加粗的纽带。
我们此前大致统计过 4~6 月期间访问武汉的企业名单。其中,迈瑞医疗、平安集团、华大基因、招商局集团、腾讯等企业等深圳企业或前来查看已有项目、或寻找投资新机会,背后是其对布局武汉的高度重视。
但与之相比,更重要的仍是借力对方资源,推动当地产业链补链强链。
4 月 20 日,一场名为 " 华为中国生态之行 2020 · 武汉峰会 " 的线上会议举行,此时距离武汉解封尚不到两周。作为在武汉布局的深圳企业,华为带来了它的 " 朋友圈 " ——会上,6 家华为合作伙伴企业签署投资湖北合作协议。
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、厅长王祺扬指出,湖北已形成了疫后重振的 " 政策洼地 ",此后将重点重振 " 新基建 "、抗疫产业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,促进湖北重启、全面复苏。
事实上,在日渐激烈的城市竞争中,即便是 " 人才大市 " 武汉,仍不乏危机感。
一个例子是,几年前 " 返乡 " 的小米,在武汉设立第二总部后,又于今年在深圳落户了小米 " 国际总部 "。被问及原因,小米集团总裁王翔的回答是区位和人才,深圳 " 汇聚了全球各种不同的人才,有最优秀的创业者、工程师 ",无疑是期望走向世界的小米最需要的智力资源。
2020 年,武汉地区应届高校毕业生 31.7 万人,较去年增长 9.3%。毕业生人数规模创历史新高。
从 4 月起,武汉就提出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吸纳就业、扩大招聘规模等方面的具体措施,力争全年留汉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人数不低于去年的水平。
一遍是留住本地人才,另一边也要走出去 " 抢人 "。不久前,深圳房产新政出炉的当下,武汉房企组团到深圳 " 抢人 ",欢迎在深的湖北人回乡置业,打出的标语是:" 与其在深圳拼命,不如在武汉安家。"
如今,重振旗鼓的武汉能否留得下更多年轻人? 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|